大连迪爱帝传感器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预订热线

0411-87644309

站内公告:

工作时间:8:00~17:00      休息日:星期六、星期日以及节假日

当前位置:首页>

光电效应(二)

2025-05-07

数学推导

光束里的光子所拥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假若金属里的自由电子吸收了一个光子的能量,而这能量大于或等于某个与金属相关的能量阈值(称为这种金属的逸出功),则此电子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能量,会从金属中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若能量不足,则电子会释出能量,能量重新成为光子离开,电子能量恢复到吸收之前,无法逃逸离开金属。增加光束的辐照度会增加光束里光子的"密度",在同一段时间内激发更多的电子,但不会使得每一个受激发的电子因吸收更多的光子而获得更多的能量。换言之,光电子的能量与辐照度无关,只与光子的能量、频率有关。
被光束照射到的电子会吸收光子的能量,但是其中机制遵照的是一种非全有即全无的判据,光子所有能量都必须被吸收,用来克服逸出功,否则这能量会被释出。假若电子所吸收的能量能够克服逸出功,并且还有剩余能量,则这剩余能量会成为电子在被发射后的动能。
逸出功 W 是从金属表面发射出一个光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如果转换到频率的角度来看,光子的频率必须大于金属特征的极限频率,才能给予电子足够的能量克服逸出功。逸出功与极限频率v0之间的关系为
W=h*v0
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 W是光频率为v0的光子的能量。
克服逸出功之后,光电子的最大动能 Kmax 为
Kmax=hv-W=h(v-v0)
其中,hv 是光频率为 v的光子所带有并且被电子吸收的能量。
实际物理要求动能必须是正值,因此,光频率必须大于或等于极限频率,光电效应才能发生。

光电效应原文

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
爱因斯坦
1905年3月
在物理学家关于气体或其他有重物体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同麦克斯韦关于所谓空虚空间中的电磁过程的理论之间,有着深刻的形式上的分歧。这就是,我们认为一个物体的状态是由数目很大但还是有限个数的原子和电子的坐标和速度来完全确定的;与此相反,为了确定一个空间的电磁状态,我们就需要用连续的空间函数,因此,为了完全确定一个空间的电磁状态,就不能认为有限个数的物理量就足够了。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对于一切纯电磁现象因而也对于光来说,应当把能量看作是连续的空间函数,而按照物理学家的看法,一个有重客体的能量,则应当用其中原子和电子所带能量的总和来表示。一个有重物体的能量不可能分成任意多个、任意小的部分,而按照光的麦克斯韦理论(或者更一般地说,按照任何波动理论),从一个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量,则是在一个不断增大的体积中连续地分布的。
用连续空间函数来运算的光的波动理论,在描述纯悴的光学现象时,已被证明是十分卓越的,似乎很难用任何别的理论来替换。可是,不应当忘记,光学观测都同时间平均值有关,而不是同瞬时值有关,而且尽管衍射、反射、折射、色散等等理论完全为实验所证实,但仍可以设想,当人们把用连续空间函数进行运算的光的理论应用到光的产生和转化的现象上去时,这个理论会导致和经验相矛盾。
确实在我看来,关于黑体辐射光致发光、紫外光产生阴极射线,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光的产生和转化的现象的观察,如果用光的能量在空间中不是连续分布的这种假说来解释.似乎就更好理解。按照这里所设想的假设,从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量在传播中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由个数有限的、局限在空间各点的能量子所组成,这些能量子能够运动,但不能再分割,而只能整个地被吸收或产生出来。
下面我将叙述一下我的思考过程,并且援引一些引导我走上这条道路的事实,我希望这里所要说明的观点对一些研究工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或许会显得有用。

方程

在以爱因斯坦方式量化分析光电效应时使用以下方程:光子能量 = 移出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被发射的电子的动能代数形式: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ν是入射光子的频率,是功函数,从原子键结中移出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是被射出的电子的最大动能,ν0是光电效应发生的阈值频率,m是被发射电子的静止质量,vm是被发射电子的速度,:如果光子的能量(hν)不大于功函数(ϕ),就不会有电子射出。功函数有时又以W标记。这个方程与观察不符时(即没有射出电子或电子动能小于预期),可能是因为某些能量以热能或辐射的形式散失了。

效应

(一)反常光生伏特效应:
光生伏特效应
一般光生电压不会超过Vg=Eg/e,但某些薄膜型半导体被强白光照射会出现比Vg高的多的光生电压,称反常光生伏特效应。(已观察到5000V的光生电压)
70年代又发现光铁电体的反常光生伏特效应(APV)可产生1000V到100000V的电压,且只出现于晶体自发极化方向上,
光生电压:V=(Jc/(σD+△σl))l
(二)贝克勒尔效应:
将两个同样的电极浸在电解液中,其中一个被光照射,则在两电极间产生电位差,称为贝克勒尔效应。
(有可能模仿光合作用制成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
(三)光子牵引效应:
当一束光子能量不足以引起电子-空穴产生的激光照射在样本上,可在光束方向上于样本两端建立电势差VL,其大小与光功率成正比,称为光子牵引效应。
(四)俄歇效应(1925年法国人俄歇)
用高能光子或电子从原子内层打出电子,同时产生确定能量的电子(俄歇电子),使原子、分子称为高阶离子的现象称为俄歇效应。
应用:俄歇电子能谱仪用于表面分析,可辨别不同分子的"指纹"。
光电效应
(五)光电流效应(1927年潘宁)
放电管两级间有光致电压(电流)变化称为光电流效应。
(1):低压气体可以放电(约100Pa的惰性气体
(2):空间电荷效应与辉光放电:
放电管中由阴极到阳极存在7个不同的区域:
1:阿斯顿暗区:靠近阴极很薄的一层暗区。原因:从阴极由正离子轰击出的二次电子动能很小,不足以激发原子发光。
2:阴极辉区:继阿斯顿暗区后很薄的发光层。
3:阴极暗区:电子从阴极达到该区,获能量越来越大,超过原子电离能,引起大量碰撞电离,雪崩电离过程集中发生在这里。产生电离后电子很快离开,这里形成了很强的正空间电荷,引起电场分布畸变,管压大部分降在此处和阴极间
以上三区为阴极位降区。
4:负辉区:是发光最强的区域。电子在负辉区产生许多激发碰撞发出明亮的辉光。
5:法拉第暗区:电子在负辉区损失能量,进入此区无足够的能量产生激发。
6:正柱区:在此区电子密度与正离子密度相等,净空间电荷为零,因此又称等离子区。
7:阳极区:可看到阳极暗区和阳极辉区。应用:气体放电器件,如气体放电灯(荧光灯、霓虹灯、原子光谱灯、氖泡)、稳压管、冷阴极闸流管等。激光器中用正柱区实现粒子束反转,粒子束装置中冷阴极离子源,半导体工艺中等离子体刻蚀,薄膜溅射沉积,等离子体化学沉积等。
光电流效应机理:亚稳态(寿命约10^(-4)s到10^(-2)s)原子较中性原子易于电离,多产生一些激发原子,尤其是亚稳态原子,可能改变放电管中载流子浓度。
光电流光谱技术应用:光电流光谱无需常规光谱仪的光学系统,从紫外、可见、红外到微波都可产生光电流效应。光电流光谱有8个数量级的动态范围,灵敏度高、噪声小,是一种超灵敏的光谱技术。(1976年格林等用激光证实光电流光谱)
焦希效应:当用可见光连续辐照以空气或绝缘气体为介质的气体电容器时,流经电容器的低频电流将发生变化,称为焦希效应。
马尔特效应:当放电管阴极表面有金属氧化膜,正离子轰击表面时,二次电子发射作用增强,称为马尔特效应。

版权所有:大连迪爱帝传感器有限公司 电话:0411-87644309

地址:辽宁省大连保税区ID-35-3号五层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2023003440号-1 技术支持:奇思锐盟网络 [奇思锐盟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