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迪爱帝传感器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预订热线

0411-87644309

站内公告:

工作时间:8:00~17:00      休息日:星期六、星期日以及节假日

当前位置:首页>

光的反射(二)

2025-03-31

透光镜

说到反射,不能不介绍一下中国古代一件奇妙的镜子,那就是"透光镜"。"透光镜"的外形跟古代的普通铜镜一模一样,也是金属铸成的,背后有图案文字,反射面磨得很光亮,可以照人。按理说,当以一末光线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到墙壁上,应当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圆形光亮区。奇妙的是,在这个光亮区竟出现了镜背面上的图案文字,好像是"透"过来似的,故称"透光镜"。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面西汉透光镜,背面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甚至连同花纹都"透"在那个光亮区之中,清晰可见。这实在是令人难以设想的事。不但中国历代科学家都研究它,近代国外计多科学家也感到惊奇,把它叫做"魔镜",纷纷研究它,企图揭开这个谜。在十九世纪一段时间曾引起热烈的讨论,但是都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近几年,中国科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透光镜进行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就。

古镜记

中国出土的铜镜数量很大,其中秦以前的较多。但并没有逐枚进行"透光"试验,所以不能肯定这里面一定没有透光镜。在宋代,《浮生六忆》的作者沈括家里藏一面透光镜,背后的文字"极古",以致连博学精深的他自己也不认识。可见,这不是一般的文字,可能是秦以前的东西。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面已确定为西汉的遗物,西汉以后,民间能制造的逐渐多起来。到了清代,江浙一带的镜工也能制造出来,并传到日本。至于文字记载,清代的小说《古镜记》里,叙述到一面"古镜",当"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这里说的显然就是透光镜了。宋代沈括对所藏的透光镜记载得十分详细,此后历代文人记载,题咏就更多了。

理论

铜镜是如何"透光"的?最早作这方面研究和记录的是沈括。他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说:"世上有一种透光镜……把镜子放在日光下,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都透射在屋壁上,很清楚。有人解释说,由于铸铸时薄的地方先冷,背面有花纹的地方比较厚,冷得较慢,铜收缩得多一些,因此,文字虽在背面,镜的正面也隐约有点痕迹,所以在光线下就会颗现出来。我考察了一下,认为这个道理是对的。我家有三个这样的镜子,又看见别家收藏的,都是一样,花纹铭字丝毫没有差异,样式很古,唯有这种镜子能够透光,其他一些镜子,即使是薄的,也不能透光,想必古人另有制造的方法。"这里面,沈括解释"透光"的原理,主要一点就是"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镜背有花纹,致使镜面也呈相似的凹凸不平,但起伏尽小,肉眼不能察见。当它反射光线时,由于长光程放大效应,就能够在屏幕上反映出来。这个道理,清代物理学家郑复光也作了十分贴切的说明。他指出:静止的水面是很平的,但经它反射的光线投到墙壁上,也看到有点动荡,就因为水面实际上存在起伏的波纹。这个说明是多么具体而确切,以致在本世纪二一十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讨论"透光镜"时,对这个问题也作这样类似的说明。

技艺

古人究竟用什么方法使铜镜的正面能有相似于镜背的花纹痕迹呢?据沈括记载,宋代以前的人认为,那是因为镜背上有凸出的花纹,故各处的厚薄不同,铸造时冷却有先后,收缩程度有差异,因此形成镜面"隐然有迹"。这个解释为沈括所同意,本世纪许多外国科学家也都表示首肯。1975年有人还用实验方法证明它是正确的。但是元代的一位考古学家名叫吾丘衍,提出另一种解释。他说是在镜面用另一种铜料嵌入一幅和背面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然后磨平,镜面就能"隐然有迹"。这样,镜面各部分反射光线的能力大小不一样,所以反射的光亮区中就可以看到花纹图案了。这个解释也是通的,而且吾丘衍曾亲自眼看到有人为了验证其说,不惜打碎一面透光镜来检查,证明属实。后来,明代科学家方以智,支持这个解释,并加以补充。言之凿凿,不容置疑。除了这两种制法以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铸成铜镜后,用一榻压磨棒在镜面上刮擦压磨,薄处受压磨,向一处稍微鼓起,压力去掉以后,这些薄处仍稍凸出,如以汞膏磨镜,更可使薄处稍稍膨胀而更加鼓起,因而镜面也就"隐然有迹"了。这个方法传到日本,他们至今还在用以制造出透光镜来。欧洲依法试制,也得成功。由上述可知,中国古代制造透光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用那种方法,要制成功透光镜,工艺要求都是很高的。在古代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可惜这种绝招"终秘不宣",使透光镜的制作技艺失传,真是可叹!

不同光反射

8、光在反射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吸收。
各光是有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我们能看见的物体除黑色外都要反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光,看起来就是白色,灰色物体也反射各色光但只反射一部分。其他物体只要是什么颜色就反射能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本色的光。
:红光加绿光是黄光,绿光加蓝光是青光,红光加蓝光是紫光,红绿蓝加起来就是白光。
在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的最小,所以一盘在光屏成像时是在最上面,蓝最大。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色决定的。( 当光通过透明体时,透明体是什么颜色,就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
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光色决定的。(当光遇到不透明体时,不透明体是什么颜色,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实验

目的和要求

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的规律:
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仪器和器材

光的反射演示器,其结构如图2.3-1所示,M是一块平面镜,镶在一块木板上,白色光屏E垂直固定在木板上,白色光屏F可以绕垂直于镜面的ON转动EF屏上画有以O为圆心的圆弧,上面标有刻度。
平行光源(J2501型光具盘的光源),低压电源(J1201型)。
【实验方法】
1.调整光源的位置,使一束光沿平面E内任一直线AO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绕ON轴转动平面F,寻求由O点反射的光线,只有当平面F和平面E在同一平面内时,才能在F上见到反射光线,平面F在其他位置时,F上都没有反射光线。得出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的结论。
2.平面FE处在同一平面时,观察到光的反射,从EF屏上读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值,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平面E内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重复步骤2。总结得出反射定律
4.先使平面FE成任一夹角。转动光源的位置,在E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转动平面E找到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加深对反射定律的理解。

注意事项

1.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理解反射定律中线和面的空间关系是一个难点。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直观地建立起光的反射图象。
2.入射光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光带,为了在光屏上显示出光传播的路线,入射光带的轴线与光屏需成一个较小的角度。同样,反射光线也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光带,因此,当平面EF有较小的角度时,光屏F上仍能有短的亮线。实验时要注意尽量减小光带的宽度,并且避开这个较小角度的位置,以免造成混乱。

实验要求

1.平行光源除了选用J2507型光具盘的光源之外,还可以用激光器、手电筒(要有较好的聚光效果)或日光。本实验对于光源还有两点要求:
(1)宽光束光源都需配用狭缝,通过狭缝取一细束平行光作为入射光线;
(2)能够改变投射到镜面上光线的角度。例如,取日光作光源,可以借助于一对平面镜Q1和Q2使一束日光投射到平面镜M上,稍稍移动并且转动平面镜Q2,可以使投射到O点的光线的角度改变(图2.3-2)。
2.光的反射实验也可用米勒仪(图2.3-3)或圆形光盘(包含在J2501型光具盘内)来做。由于这些仪器中的镜面可以绕入射点O转动,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比较方便,但不易说明反射镜面、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空间关系
提示:本小实验可辅以"光现象"部分的物理实验教学,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养。
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向镜面,可以看到,反射光线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这表明,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原理

光,也是一种波,光波的反射原因可以用著名的唯象理论惠更斯原理进行解释。
如右图,一列平行光波射向障碍物(或平面镜),abc是这列光波的三条波线(光线),由于波线与障碍物有交角,所以abc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不一样,波线a现到达障碍物的A点,过A做波线bc的垂线,虚线AC。则当波线a传到A点时,波线b刚传到B点,波线c刚传到C点。波线a传到障碍物上的A点,会形成一个新的波源(即子波源A),并以圆周式向四面八方传播新的波线。假设cC点传到障碍物的C’点所需时间为ta,b,c三条波线的速度等完全一样,则波源A向四周在t 时间内传播距离(即圆A的半径)与波线bt 时间内经过B点传到障碍物上的B’点再以子波源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距离总和(BB’+圆B’的半径)相等,都为CC’的长度(因为三条波速度相等,时间相等,所以传播距离也就相等)。此时过C’(P点)做圆A和圆B’的切线,切点为MNP(因为C’也会形成子波源,即将向四周发射波,只是此刻还未形成波面,所以C’点可以视为圆C’)。根据惠更斯原理,图中的蓝线为三个子波源AB’,C’形成的三个波前包络面(反射后形成的新的波前),所形成的新的波线永远垂直于包络面,则连接AMBNC’(P)。AMBNC’(P)的长度等于各自半径。
证明:射线AMB’N,C’(P)就是三条波线a,b,c的反射波线
解:利用初中全等三角形证明,由于三条波线a,b,c彼此平行,所以∠1=∠BBA=∠CCA。因为在直角ACP与直角△PMA中,AM=CPAC’=AC’,所以Rt△ACP≌Rt△PMA(HL),所以∠1=∠CCA=∠2,所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以此证明波线AM确实是波线a反射波线,同理可证波线BNC’(P)也是反射波线。
上述过程解释了作为波的光线的反射原理。全反射光由光密(即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小的)媒质射到光疏(即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大的)媒质的界面时,全部被反射回原媒质内的现象。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只产生反射而不产生折射的现象.当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将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数值时,折射角将达到90°,这时在光疏介质中将不出现折射光线,只要入射角大于上述数值时,均不再存在折射现象,这就是全反射.所以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①光必须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必须大于临界角.
临界角是折射角为90度时对应的入射角(只有光线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

实质

光波是一种高频的电磁辐射。光波与原子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其传播方向的改变、相位及偏振变化,以及能量和能流的重新分配。
原子限度在Å量级,1mm2表面排列约107×107个原子。在光波交变电场作用下,界面上原子作受迫振荡,每个原子都是一个电偶极振子,形成面天线阵,由于干涉形成确定方向的辐射。正入射时,相当所有振元同幅同相激励,射束垂直于振面且有两条:一条称反射波,一条称折射波。斜入射时,相当于激励相位不同,类似于相控阵天线。

上一页:光的折射

下一页:光的反射

【返回列表】

版权所有:大连迪爱帝传感器有限公司 电话:0411-87644309

地址:辽宁省大连保税区ID-35-3号五层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2023003440号-1 技术支持:奇思锐盟网络 [奇思锐盟建站]